關閉

柳營代天院王醮「代天巡狩-遊王公」信仰文史探尋(五)
2023-06-18

 

柳營代天院王醮「代天巡狩-遊王公」信仰文史探尋(五)

〈古老三日夜王醮文獻資料-鄭百成撰稿〉

從文獻史料談起...

柳營代天院從文獻史料,佐以柳營代天院蒐藏保留的部分檔案紀錄;地方耆老奉獻的百餘年前紀錄王醮的筆記本-《代天巡狩做醮鬮簿》(捐贈台灣歷史博物館典藏);民國 61 年《壬子科-做醮出頭》,筆記內容清楚的記載,分配專人準備各項建醮的相關器物、供品及工作項目...等,應證「代天巡狩-遊王公」的數百年來柳營王醮發展脈絡。《代天巡狩做醮鬮簿》內文的前面部分是條列30餘首「鬮」(籤),每首「鬮」(籤),分配王醮期間所需要的物品與工作,醮科的主事者(一主四副九協二十八都)抽取「鬮」(籤),按照所抽到的「鬮」(籤)進行職務分配,以示公平。

圖說:百餘年前紀錄王醮的筆記本-《代天巡狩做醮鬮簿》

圖說:民國 61 年《壬子科-做醮出頭》

柳營代天院的三朝王醮如實應證在史料文獻中(於下文中條列):自古傳承每逢「子、卯、午、酉」為每3年一科的王醮大典;但是否要舉辦建醮大典,在農曆7月所進行的鑼壇大典,需由玉皇上帝諭示才能確認辦理,經確認後開始啟建3日的王醮大典,進行3日從早到晚連續而節奏緊湊的各項法事科儀。

 

柳營王醮,其中重要傳承的術語「旨王」,內涵有比字面上「接王」更豐富神聖之意含;是柳營傳承數百來,對於迎接當科「鑒醮王」科儀的稱謂,其含意為「領旨接王」之意,經由農曆七月的鑼壇,玉皇上帝恩賜玉旨允准建醮,並指派三位王爺千歲,代理玉皇上帝下凡鑒醮,尊稱三位王爺千歲為「鑒醮王」,柳營的王醮以紙糊三尊神祇,代表玉帝欽選的「鑒醮王」,「鑒醮王」背負聖旨,降凡進行和瘟驅煞、賜福萬民的聖務,「遊王公祖」於啟建王醮後,隆重帶領虔誠信徒,前往「旨王台」進行盛大的「迎玉旨、接王爺」並開始展開各項宗教儀式。

 

柳營王醮過程「重醮不重普」,在目前全台大型王醮活動中,唯獨柳營啟建王醮之後,開始殺豬宰羊、準備豐盛供品盛設祭筵,全庄信徒自發性的參與「旨王(接王)」儀式,並在廟埕搭設正副兩棚戲台演出大戲,每天24小時不停的演出一直到送王為止。只要啟建王醮,必定要建造王船;廟方保留有早期王船照片及一部分1955美國時代集團《LIFE 雜誌》以民國43年(1954)甲午科王醮的王船作為封面的照片。

 

以下為廟方搜集文獻史料記錄:

清康熙五十六年(1717年)由諸羅縣知縣周鍾瑄負責主修,陳夢林、李欽文等人共同編纂完成臺灣第一本「縣志」-《諸羅縣志》卷八「斂金造船,器用幣帛服食悉備;召巫設壇,名曰王醮。三歲一舉,以送瘟王。醮畢,盛席演戲,執事儼恪跽進酒食;既畢,乃送船入水,順流揚帆以去。或泊其岸,則其鄉多厲,必更禳之。相傳昔有荷蘭人夜遇船於海洋,疑為賊艘,舉炮攻擊,往來閃爍;至天明,望見滿船皆紙糊神像,眾大駭;不數日,疫死過半。近年有輿船而焚諸水次者,代木以竹,五採紙褙而飾之。每一醮動數百金,少亦中人數倍之產;雖窮鄉僻壤,莫敢恡者。」。

 

時任清朝臺灣府海防補盜同知兼攝臺灣縣事的王禮於康熙五十九年(1720年)完成所主修的清朝臺灣最初三縣中最晚完成的「縣志」-《臺灣縣志》台尚王醮,三年一舉,取送瘟之義也。附郭鄉村皆然。境內之人,鳩金造舟,設瘟王三座,紙為之。延道土設醮,或二日夜、三日夜不等,總以末日盛設筵席演戲,名曰請王;進酒上菜,擇一人曉事者,跪而致之。酒畢,將瘟王置船上,凡百食物、器用、財寶,無一不具。」

 

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為清巡臺御史黃叔璥所著《臺海使槎錄》簡稱《使臺錄》卷2〈祠廟篇〉「三年王船備物建醮」。

 

乾隆六年(1741年)分巡台灣道劉良璧著《重修福建台灣府志》〈卷六〉(1712)「台俗尚王醮:三年一舉,取送瘟之義也...」。

 

余文儀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任台灣府知府、台灣府海防補盜同知、台灣道,於任內續修《臺灣府志》《續修台灣府志》(1890),記載的內容「每一年即大斂財,延道流設王醮二、三晝夜,謂之送瘟。造木為船,糊紙像三,儀仗儼如王者,盛陳優觴,跪進酒食,名為請王。」。

 

日治台灣時期,指派丸井圭治郎於大正4年(1915)展開以舊慣宗教為主的調查,完成了如《寺廟調查書》、《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》,內述「代天巡狩(王爺公)查畝營庄為本源地, 三年一回,大祭,此大祭祈五穀豐穰、庄內平安,祈求王爺公五府中,李府千師及二千師,勸請帶來神旨, 接受大禮拜,禮拜日期農曆十月中旬,其日子由童乩 神旨,受王之邀,此日遠近親戚知友群,集會大饗宴, 各戶開銷一日費用一萬元...」。

 

日治昭和二年(1927)〈台灣民報〉報紙紀錄了柳營王醮盛典:「新營郡柳營庄柳營于十月十九日建了三天大醮,統共約費去十餘萬金,當此景氣不況之秋,在人口不過五百餘戶的小地方,柳營一庄,就發去這樣莫大的鉅款...」。

圖說:1955美國時代集團《LIFE 雜誌》以民國43年(1954)甲午科王醮的王船相片作為封面,主題為〈世界偉大的宗教信仰〉篇章報導「柳營三年一科的王醮」

1955美國時代集團《LIFE 雜誌》以民國43年(1954)甲午科王醮的王船相片作為封面,主題為〈世界偉大的宗教信仰〉篇章報導「柳營三年一科的王醮」(柳營代天院保留一批 43 年的王醮相片,可做比對),經翻譯其中部份內容為「台灣村庄的柳營在榮譽的使者(代天巡狩遊王公祖)和玉皇上帝指派的神(鑒醮王)和道教至高眾神(三清道祖)和另外的某些神,在土與水(大地)慶典,每三年一 次的儀式...。」。

圖說:民國53年(台南縣文獻委員會發行《南瀛文獻-第九卷合刊》

民國53年(1964),台南縣文獻委員會發行《南瀛文獻-第九卷合刊》由兩位文史工作者:陳俊良、謝石城共同研究調查的「台南縣王爺統計與分佈」內容中特別提到「當時柳營尚未建廟,還奉祀於爐主家中。在本縣奉祀玉勅代天巡狩者,最早其本據為柳營(俗稱遊王),其次傳往安定之蘇厝,蘇厝又接往西港。在此三個地方之間,彼此之祭祀舉醮及降神方式,略有不同;......。 柳營之舉醮方式即不同;是否每三年建一科醮却不一定。此要每屆三年之農曆元月九日天公生之際,先選卜爐主當選爐主者,即安奉代天巡狩之令旗於家中並主持三年中之各項祭祀。再於七月一日起至八月十五日止,排香案關乩,求示是否建醮及鑒醮之主神和日期(通常在十月中旬),建醮方式,不用遊庄,但遠近信徒,早就祈養大豬,準備建醮時使用敬祀,故是日大家競相運來大肉豬,擺在遊王之前,作一番之比賽表示祈願獲得豐收。地主庄-柳營,家家戶戶辦菜宴客,並公造宏麗壯觀之王船一隻火焚神化。」;兩位文史工作者,記錄了柳營的舉醮方式,也強調農曆七月鑼壇是舉醮的重要關鍵, 並記敘「遊王公」與「鑒醮王」。

 

從上述文獻史料,可以確定柳營的王醮,至今還是延續著古老的儀式,也同時確立「遊王公祖」與「鑒醮王」之間的神職關係,柳營王醮並無迎新送舊的王爺信仰,「鑒醮王」也與他處略有不同,三位千歲王爺是代理玉皇上帝下凡「鑒醮」,並協助和瘟逐疫,隨後就登王船寶艦,回天庭覆旨,並無輪流值科或成為遊王之職,而「遊王」是玉帝賜封之王侯爵位、「代天巡狩」是玉帝欽命遊王公祖之職務。#